登入/註冊

全臺最大醫療IT革新來臨,衛福部揭次世代HIS平臺大架構2023-06-09

來源:iThome網/記者王若樸

「我們不只要做公版HIS,還要建整個醫療資料大平臺!」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強調。自去年秋季以來,各界不斷呼籲改革臺灣醫療IT,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生策會等重量級組織接連表態革新迫在眉睫,衛福部也挑起大樑,著手規畫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亦稱次世代HIS平臺)架構,龐一鳴就是該平臺的核心推手。

他將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定位為醫療資料大平臺,因為,這個平臺不只有App應用層和數位中臺,還向下延伸,將底層基礎架構也納入建置重點。也就是說,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包含了容器化底層、數位中臺和App應用層等3大層架構,龐一鳴如此設計的靈感,還來自一張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的數位醫療平臺(DHP)架構圖。

這個DHP架構採取混合雲設計,由雲上的整合數據架構層、套裝業務能力層和元件工具層組成,DHP完全位於雲上,再串連到地端的醫院系統與儀器資料,來對外提供不同的數位醫療體驗服務,如醫療照護協作、醫療數位入口、民眾健康管理等。但龐一鳴點出,純數位中臺形式的DHP架構,不適用臺灣現況,因為「成本太高了,再加上大多數醫院底層架構老舊,所以,我乾脆往下一層,連底層一起翻新!」他說。

這句話,點出了臺灣醫療IT長久難治的痛點。臺灣的醫療IT發展,最初是為健保申報而興起,導致在不需健保申報的領域,資訊化相對落後。而且,臺灣醫院IT大多停留在20多年前為健保而建置的架構,比如仍使用大型主機和老舊程式語言COBOL,這種封閉式的架構難以實現IT現代化,要擁抱主流的雲端運算、虛擬化等技術或熱門程式語言,也就更難,人才經驗也不易傳承。

此外,醫院系統高度客製化、醫療資料交換標準不一,致使醫療數據難以整合,要採用新型智慧系統也更吃力。這些都是臺灣醫療IT創新時面臨的難題,若不解決,很難擁抱精準醫療和個人化醫療這類結合大數據決策的新應用。

架構解密:3層架構建立資料標準和開放應用環境

衛福部提出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就是要解決這些挑戰。龐一鳴說明,次世代HIS平臺的容器化底層,不只利用容器技術來打包執行環境、資料庫等基礎架構軟體,來具備現代化IT的擴充性,還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共通資料層,來統一數位醫療的資料規格和資料結構基礎,包含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和相關文件,以及醫療術語標準。另外,衛福部還計畫提供一個串接醫療設備用的OT閘道器(OT Getway)軟體,可部署到各醫院內來串接各家醫院不同OT系統資料,統一匯整到次世代HIS平臺上的共通資料層。

在這個基礎上,就能發展出數位中臺。衛福部要將醫療流程中的共同機制取出,打造為一個個模組,以便後續各種應用。舉例來說,看診的身分驗證機制就會是一種模組,護理資訊系統、影像儲傳系統(PACS)等大系統各自的共通機制,也會是數位中臺的通用模組。

在數位中臺之上,衛福部還要建置一個App上架環境,也就是App應用層,來發展各種系統和智慧醫療應用。龐一鳴比喻,這個App應用層就像是App商店,醫院和醫資廠商可上架自己的系統,來讓其他醫院下載使用。這些系統可以高度客製化,比如文字描述需求高的內科,打造一套內科看診系統,對圖像資料較多的外科,則發展另一套以圖像為主的外科看診系統。不只臨床所需系統,醫療AI、病人管理系統也可在此上架。

眾所熱議的衛福部公版HIS,未來也會上架到這個App應用層,供全臺26家衛福部醫院使用。他們要打造的第一號公版HIS系統是護理資訊系統,因為,護理作業是醫界公認最想改善的流程,衛福部打算用數位工具來優化傳統做法,讓護理師在床邊照護病人時,就能直接口述,透過系統同步轉錄為文字、即時記錄患者處置狀況,不必再回到護理站才能輸入資訊、建置護理工作記錄。這麼做,不只能簡化護理師工作負荷,還能讓護理師有更多時間來照顧患者。這也是龐一鳴對醫療IT改革的期許,要一併用數位工具來優化臨床工作流程。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指出,次世代HIS平臺不只要改善全臺醫院IT,還要擁抱國際主流標準,助臺灣醫資業者出海、站上國際化舞臺。 攝影/洪政偉

借鏡國際作法,助臺灣軟體出海

這個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不只是衛福部對全臺醫院IT的革新,還有一個更大的願景:將臺灣醫資廠商帶出海。

因為,這個平臺將醫療流程的通用機制,以函式庫或規則引擎形式,打包在容器化底層或數位中臺裡,來讓應用層系統呼叫、執行對應工作。舉例來說,臺灣醫療院所得靠健保卡來辨識患者身分,許多系統也直接內建健保卡讀取機制。但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不這麼做,而是將身分驗證機制發展成一個共通元件,當上層系統需要辨識患者身分時,就呼叫該元件、觸發驗證工作,選擇合適的身分辨識工具來驗證患者身分。

如此,就不會受到「健保卡讀取」限制,讓醫院或醫資廠商開發的系統保有更大使用彈性,有能力適應不同地區的醫療習慣和規範,更能出海到其他國家競爭。「我希望,我們把臺灣醫院IT做好,也要讓相關SI業者走出去,讓大家站到國際化的舞臺上!」龐一鳴說。

要4年完成醫療IT變革,未來將法人化經營

這場醫療IT變革,衛福部預計用4年完成。今年是次世代HIS計畫的第零年,衛福部設置了專案辦公室,委託工研院來執行平臺建置工作,包括兩大類任務,研究和實作。

就研究來說,首要任務是「學習國外系統,」龐一鳴解釋,改革的目的,不只要解決臺灣醫院IT問題,也要把本土SI廠商推向海外,因此,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架構得符合國外主流做法,才能讓臺灣醫院和醫資業者,在相同標準下練兵、累積開發經驗。

同時,專案辦公室也得研究國際標準,包括主流的HL7 FHIR架構及其元件,並逐步完善臺灣核心實作指引(TW Core IG),將現行CDA標準的醫療表單,轉換為FHIR標準表單,為後續資料交換奠定統一標準。

不只如此,專案辦公室還得找尋合作夥伴。因為,要實踐如此龐大的次世代HIS平臺,不能只靠單槍匹馬,還要集眾人之力,透過徵詢國內廠商和醫院合作意願,找出能在不同領域出力的合作夥伴,如資安、OT、容器化應用等領域,來完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

完成這些研究工作後,接下來就是實作階段,得開始引進國際標準工具、中文化特定工具、建置容器化底層和App上架環境,實作出醫療資料大平臺。

另一方面,為發展公版HIS,專案辦公室今年開始也走訪衛福部旗下醫院,來進行需求訪談、蒐集實務狀況和建議。

至於這個平臺將如何維運和收費,龐一鳴指出,就App應用層而言,商業模式將參考App商店收費制度,當醫院、廠商上架系統後,平臺會收取上架費,至於使用者付費下載,平臺是否要抽成、收取費用,衛福部則會計算損益後再決定。

龐一鳴表示,衛福部的目的不在盈利,而是將平臺定位為公益性平臺,只收取必要費用。該平臺將先由政府維運,未來會發展為公私合營的公益平臺,由另成立的公益組織獨立營運,來維護資料標準、國際資料庫和工具,以及醫院和業者的日常使用。

打造次世代HIS平臺很重要,但龐一鳴還給自己另一個同等任務:把醫院推上雲端。為讓醫院無後顧之憂用雲,他先是推動修法,開放電子病歷上雲,今年更找來3大國際公雲業者與國內主要業者,要舉辦一場醫療上雲研討會,讓醫院開始尋找最適合自己、收費合理的混合雲架構,同時了解雲端資安機制和各種雲端認證課程,衡量人才技能配置。這是個起點,龐一鳴希望培養醫院用雲知識,也盼臺灣雲端供應商能向國際級的服務能力看齊。

做中學:GDPR帶來的新契機

「我也不懂,我也要學。」作為臺灣醫療IT大變革的關鍵人物,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坦言,他對如何用雲、如何運用容器等現代化技術,也還不如專家清楚。

但「要有Awareness,要誠實面對問題、去學習。」他點出,推行醫療IT新政策時,一定會遭遇各種困難,作為政策推動者,他從中學習,摸索出合適的解法,再擴散出去。比如疫情爆發時,各大國際組織紛紛推行疫苗護照,他親自跳下來,研究當時主流的幾種疫苗護照製作規範,如WHO、歐盟和民間飛航組織,從中找出最適合臺灣的版本。

他後來選定歐盟版本,但問題是,歐盟版雖能在多國間通用、符合國際標準FHIR和最嚴個資法GDPR,卻也因此技術門檻高,需能離線使用(符合GDPR資料可攜原則),這意味著,開發者得將通行證憑證置於查驗程式。這是龐一鳴第一次實作嚴守GDPR的大型IT專案,幾經分析,他選用網頁模式來開發查驗程式,不只比App更好開發和維運、民眾使用方便,還符合GDPR規範。開發完成、通過歐盟驗證後,臺灣版疫苗護照順利上線,除了供民眾作為接種證明,還成為請假、大規模理賠申請的證明文件,背後的數位證明系統更成為各項防疫證明的申領平臺。

從那次開發經驗中,龐一鳴不只學到公雲和GDPR實踐方式,也意識到,數位身分認證還有這種方法可行。這個將主管機關認定的公憑證放入數位證明文件的作法,也從衛福部發散,龐一鳴舉例,考試院發送的國考電子證書,就是以這個概念實作。甚至他認為,這個經大規模驗證的數位證明方法,未來還能用於公家機關、保險理賠的證明文件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