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開發生醫基金總經理吳欣芳前(12)日指出,在美國最惠國藥價(MFN)與232條款產業關稅等新政影響下,國際生醫產業正掀起結構性轉折,在新格局下,可善用資本市場高市值與強健的資產負債表,與創投合作,進行戰略聯盟與M&A,掌握生醫新機遇。
經濟日報昨日舉行「2025生技論壇─生技醫療產業新戰略」,吳欣芳以「國際新格局下台灣生醫投資展望與新機遇」為題發表演講。
吳欣芳指出,自美國啟動對等關稅與232條款後,藥品與醫材進口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台幣升值壓力,使出口型生技業者毛利受到擠壓。輝瑞與美國政府達成最惠國藥價協議後,市場疑慮才逐漸消除。輝瑞承諾三年內於美國投資700億美元,換取關稅豁免與價格確定性,成為產業合作新模式。
據統計,全球藥廠面臨約1,750億美元專利到期營收缺口,帶動研發與併購需求升溫。根據統計,2025年前十月全球生技藥廠併購總額達896億美元、共34件交易,預估全年金額將突破1,800億美元,創下五年新高。大型藥廠手握現金與舉債能力,積極透過併購補強新藥管線與區域布局。
吳欣芳表示,相較國際市場長期受AI科技股資金排擠,台灣生技股表現相對穩健。2025年來,新藥與醫材股為交易主流,募資呈兩極化,市值龍頭企業年營收已達150億至200億元,具備規模與整合能力。今年新上市醫材公司以「設備+藥品+服務」整合模式,IPO募資金額達108億元,創近年新高。整體而言,生醫產業正由「本夢比」回歸基本面,評價更著重業績與研發成果。
展望2026年,再生醫療雙法上路將成為台灣產業轉折點。法規明確化後,具安全性與初步療效的臨床二期產品,將可提前取得五年有條件上市許可,有助加速商品化。此舉不僅可擴大再生醫療產業鏈規模,還能促進臨床研究、檢測與製造等供應鏈發展,帶動新一輪投資商機。
同時,AI與醫療科技結合(Medtech+AI)也成為重要投資方向。醫材業正由單一硬體產品轉型為「軟硬整合」與「完整解決方案」,透過AI分析、軟體控制與雲端平台形成差異化優勢,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吳欣芳指出,國際變局持續考驗企業經營韌性,具規模與速度的生醫公司較有應變能力,宜布局差異化、具不可替代性的創新產品。台灣生醫公司開始透過M&A進行集團內資源整合、擴充產品線、垂直整合或異業擴張打造新事業,可提升競爭力。
在國際變局下,吳欣芳建議台灣企業應善用資本市場與創投資金進行策略聯盟與併購,有效整合資源、擴充產品線、強化上下游連結或跨界合作,提升產業韌性與全球競爭力,掌握國際授權契機、法規鬆綁與科技整合等三大方向,迎接下一波成長周期。